从服务的科研产出来看,数据开放共享主要服务于科研项目(课题)、学术论文、专著、地图集等。配套软件著作权专利、奖励、标准等相关成果。例如,2018年至2019年,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科研团队围绕“两山”理论实践、发展环境综合治理等区域重点问题开展战略研究。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持续跟踪项目进展,协助团队完成生态资源建设。在资产会计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支持该项目出版专著5部。
以中国科学院航天信息创新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国家地球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它由十多个国家和工业遥感数据中心联合建设。目前有18个数据资源分中心单位,基本覆盖了我国的规模。我国民用、商用、科研卫星数据管理和信息产品生产单位初步建立了覆盖遥感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和服务标准体系。
由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综合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发起并牵头的国际重大灾害数据援助机制(CDDR),将协调中国民用和商用高分辨率卫星资源,以应对伊朗洪水和乌兹别克斯坦大坝溃坝2020年,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爆炸、哥伦比亚洪水、斐济亚萨台风等重大国际灾害进行了应急响应,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评价;2020年,开展洪涝灾害数据应急响应工作,快速组织基础地理数据、地方社会经济数据、灾前遥感数据等100多套数据集,协调多个卫星机构,动态提供大量灾后遥感数据。为了应对新皇冠肺炎疫情,国家地球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和武汉大学共同开展“76日武汉关闭城市遥感纪录片”和协调的组织和排序30多120年卫星进行观测期间关闭。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大量决策数据支持;响应地球观测组织的疫情防控号召,规范编制和发布中国科学家基于空间技术开展的15个科研团队的疫情防控成果。